English

走近歌德

2000-08-0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歌德 我有话说

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“世界文学”构想的歌德,无疑也是货真价实的“世界公民”,因为其作品真正地超越其祖国走向世界:如果作一阅读外国文学名著调查,在中国,读过他的《少年维特的烦恼》的读者人数恐怕该名列前几位吧。而许多人又是通过读扬武能译本(《维特》在中国已有三十几种译本,超过了《红与黑》,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扬译本印数已超过一百五十万册)知道德语文学翻译家、学者扬武能其人的。最近读到他的专著《走向歌德》(河北教育出版社,1999),不能不说,这是我国歌德研究的重要收获。

扬武能师从冯至先生专攻歌德,其切入点是翻译和研究相结合,翻译过程中的细读自然有益于深入研究。他明确提出应将文学翻译提高到“翻译文学”的地位,翻译了歌德的《维特》、《浮士德》、《亲和力》以及抒情诗等大量作品,同时主张翻译家学者化,《走向歌德》便是他继1991年三联书店出版的《歌德与中国》之后,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迄今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的总结。本书虽不可能“穷尽歌德的方方面面”,但却自成体系,既较全面又重点突出地论及歌德代表性作品和思想精神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堪称一家之言的新解和创见。比如他“对恩格斯关于歌德评价的一点质疑”,他通过对照德文,认为我国研究者通常引用的恩格斯《卡尔·格律恩<从人的观点论歌德>》一文的中文译文中提到歌德是“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”乃是误译,并且以有关史料及论述为据,进一步认为恩格斯这篇文章中有“可能出现的差失”,提出恩格斯“在文中有些关于歌德的提法的确欠准确和值得探讨,因此不宜视为评价歌德的权威定论,无限制地加以征引或者甚至抓住个别提法任意发挥。”

扬武能还说,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汉斯·马耶尔就明确对恩格斯所谓“歌德有时非常伟大,有时极为渺小;有时……有时……”的立论方式提出异议,“说它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,而恩格斯自己后来也再未使用过。”看来,经典著作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肯定还有,可有多少被提出而且纠正呢?这需要宽松的学术氛围,更需要学者的独立人格、明智的判断力以及探求真理的勇气,或许,这也更能诠释歌德一生追求“智慧的最后结论”的“浮士德精神”的精髓吧。当然,孰是孰非,值得讨论,但扬武能无疑击中了我们学术研究中的某些弊端:独立性的丧失,因盲从权威导致的“失语”症,当然,早就被提出过的马恩经典著作,乃至重要学术著作翻译中的“误译”甚至漏译等问题,在提倡学术道德及学术规范的今天看来更不可忽视了。

关于歌德的《浮士德》、《威廉·迈斯特的学习时代》、《亲和力》等等代表作,扬武能还有不少新见,本文讲的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。

不朽的歌德,言之不尽的精深博大,扬武能这部专著的确能引导读者走近歌德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